深秋时节,走进西藏阿里改则县,距离县城200公里外,海拔高达5500米、空气稀薄的项目现场,“华勘蓝”与高原的皑皑白雪交相辉映。身着蓝色工装的踏水降“龙”“先遣队”队员们,正用热血和激情书写着华勘人的“青春之歌”。
再战高原
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多龙矿,是中国首个世界级超级铜矿矿集区。后期矿集区开采用水量大,而矿集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均无法满足矿集区后期开采工业用水,这可怎么办?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了业主面前。此时,拥有丰富水源地找水作战经验,并在西藏曾先后实施西藏铁格隆南矿区荣那矿段、那若矿段水工环勘探项目,以水文地质核心技术立业的华勘人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多龙矿区水源地勘察任务。华勘院地下水资源工程公司立即组建项目部,十余人金戈铁马,重披战甲,再次踏上前往西藏的征程。
由于工期紧张,项目组人员很快便抵达项目现场,然而严重的高原反应就给项目组来了个“下马威”。“晚上睡觉,没睡多久,就会憋醒,醒了就吸点氧继续睡,有时候就辗转一晚睡不着觉。”项目负责人王紫剑说。虽然有诸多不适反应,但“挑战极限、争创一流”的华勘地质人,以最顽强地姿态展现出的西藏精神,消融了项目部所有人的辛苦。
抽水试验准备工作
初入矿区
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施工,要克服严寒低温、日照辐射、风沙肆虐等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尤其是在地表测绘工作中,技术人员需用双脚踏遍勘察区每一座高山每一寸土地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带上一个罗盘、一把地质锤、几瓶便携氧气瓶和干粮,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为观测地质露头的岩性产状,爬到山顶近距离测量是常有的事儿,部分工作区海拔达5500m,在缺氧的状态下爬山,给技术人员的脑力和体力带来了双重考验,而勇于挑战、团结奋进的华勘人在恶劣环境前从未退缩。在刚刚完成的昂拉仁错地表测绘任务中,最恼人的当属变幻莫测的天气,他们穿过雪山,趟过冰河,越过峡谷,在大家相互协作之下,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工作。“早上还是晴空万里呢,一进山就下起了鹅毛大雪,顷刻间地面就是白茫茫一片,不得不停止地表测绘工作。”技术组长郝海强解释说。
项目施工现场
踏水降龙
创新,一直是华勘人前行路上追寻的关键词。哪里有项目,哪里便有创新。项目部从实际出发,研究出水位数据自动观测装置2.0版,由原来半自动化设备,升级为全自动化,实现了数据采集的数智化信息设备的华丽“变身”,将其应用到抽水试验中,极大节省了人力物力。
高寒高海拔地区实施群(多)孔抽水试验,是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又一难题。“群(多)孔抽水试验需要使用大功率发电机和大流量水泵,将地下水从含水层中抽取出来进行试验观测,从而达到确定地下水流动速度、渗透性、水质特征等目的。”王紫剑解释道。可以说发电机、水泵是抽水试验的关键设备,面对野外无电力供应和无快递运输的难题,项目部集思广益,打通物流运输渠道,一台台发电机和水泵运往现场,近一个月日夜不间断的抽水试验,终于在所有员工相互协作和共同努力下,完美落下“帷幕”,保障了项目有序实施。
水文地质编录工作
降“龙”的任务还在继续,西藏水源地项目部秉持“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磨炼技术、锤炼作风,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王紫剑)